这就让银行对于企业破产老大不乐意。
过量的货币流进了市场,造成了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就这样,到2007年,中国流动性过剩了,开始通货膨胀。
从GDP结算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办公楼为例,建这个楼,就有GDP的增长,后来又烧了,烧了以后再建,GDP还要发生一个数量增长。2009、2010两年,中国要动用4万亿财政资金拉动经济,拉动2.4万亿没有问题。大萧条以后,胡佛也好、罗斯福也好,用的都是凯恩斯主义的方针。美国的就业一直不行,到1938年、1939年,美国参加了二战,才消化了那波二十年繁荣带来的调整。但是,税收太多,企业投资就会减少,企业也没有热情再好好改善。
直到2008年10月,钢价才降下去,所以,现在国家制定了钢铁产业振兴规划。这个力量会在冥冥之中完成收入分配,重要的是,这个力量在微观上会引起人们预期的变化,即所谓的贪婪之心。由于受到这种浮躁文化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开发过程中追求高目标,喊出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的口号,甚至把追求国内首创、填补国内空白、填补世界空白作为产品的研发目标。
就像魔咒一样,去掉也不是,不去掉也不是。而这些劣根性导致了中国企业的盲目做大做强,其手法就是投机取巧的收购兼并,但是由于思想僵化的结果,我们会发现这些被文化诅咒的劣根性百年来还是没有太大长进。因此,本书第三部分会带领大家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累积的批判眼光,重新审视四大商帮的兴衰故事,挖掘附身中国企业文化魔咒的根源。我们为什么有这种追求完美的思维呢?我想可能与我们从小到大每次考试都追求100分的心态有着直接关系。
但是我们的文化却不去深究这些悲剧英雄失败的真正原因,其结果就是造成我们只看表面现象,不研究真正的本质原因的恶质文化传承。以联想为例,联想在2004年之前浮躁地想要进入世界500强,而其手法就是投机取巧地搞IT服务、手机、互联网。
由于我们有这种思维,因此失败可以不被追究责任。例如我们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可怜巴巴地背九九乘法表,这就是低水平的浪费。然而你可能并没意识到,这恰恰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致命伤——投机取巧。到了2004年,这些战略几乎全都一败涂地,于是联想又开始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
其实这些混乱的战略充分显示出,中国高科技企业特别好大喜功。而在西方理念中,完成的工作必定有错误,而且,高科技含量越大,错误也就越多,这不是有无水平的问题。一场生死攸关的决定性战役却系成败于小概率事件,请问这是什么心态?同样,诸葛亮在空城计里是不是也心怀这种以小搏大的小概率心态?这种小概率事件具体的表现,就是我们经常谈论的四两拨千斤、杀鸡焉用牛刀这种投机取巧的心态。我认为,我们大爱文化的潜藏性和我们文化固有的劣根性,正是谋杀我们经济的幕后黑手。
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崇拜悲剧英雄就只是看他们表面的悲壮,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请读者想一想,中华文化为什么不崇拜千斤拨四两这样拥有必胜把握的心态呢?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要命的、也是最悲哀的,就是浮躁。
我在破坏交通规则之余,不但不以为耻,反而得意洋洋。而到了2009年1月6日再次陷入困境。
你如今的所做所想,有多少是来自你已经默然接受的中华文化?我们说具体一点,想想你心目中的诸葛亮,你只需要回答我一个问题:你是不是觉得诸葛亮足智多谋呢?或者我换个问法:你是不是也觉得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好榜样?只要你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你的答案肯定都是:是,当然是,诸葛亮又是草船借箭的,又是借东风,又是空城计简直聪明极了。本书的第一部分就是带领大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的劣根性对于我国企业甚至高科技发展的冲击。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联想在这种困境之下又在押宝。这种病态心理就是在你崇拜悲剧英雄和相信空城计的一刹那进入你的灵魂的。甚至孩子考了98分,爸妈还不一定满意,因为没拿到100分,因为只有100分才完美。中国人崇拜悲剧英雄,例如岳飞、屈原等等,就是浮躁的表现。
看来我的案例演讲也很难能够改变我们企业家朋友僵化的思维方式。我在2008年10月初应邀到广西梧州演讲,由于没有飞机到达那里,而开车过去需要5个小时,为了赶时间,演讲主办方派了一部警车来接我。
你说这是不是中国企业家的悲哀?但这还不算是真正让人悲哀的。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摧毁股东价值,并且这样的事例不是偶尔发生一次两次,而是反复重演。
这样就导致第三个茫然,即我们也很少明白别人如何来看我们,我们通常只是茫然地关注其看法,而不去思考这些看法背后的根源在哪里。第二就是我们这个文化茫然的自闭,对外面的世界缺少真正的理解,好不容易有所了解也只是浮躁地停留在表面
为了这一点,南非的国家公共财政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后期,他们对黑人家园的补贴非常之大,1988年到1989年财政年度,南非政府对10个黑人家园的财政补贴总额超过69亿兰特,而下一财政年度更达到85.1亿兰特,增长非常快。南非的土地制度也一直存在着英国传统的私有制和布尔传统的国有制的冲突。当然这些社区在白人眼里都是很不高尚的社区,都是属于类似于贫民窟的社区。这一现象说明,南非的黑人劳工尽管处境非常之差,但是比起周边的国家来说,还是要富裕一些,所以这些人才愿意来打工。
我们要创造一种新的制度,但绝不搞他们建议的一人一票选出的政府。在改革之前,中国也有很类似的现象,就是城里差别不大,农村差别也不大,但是城乡差别非常之大。
南非经济的第二个特征,就是鲜明的外向型。南非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又一个理由是文化差异论,否认普遍人权,主张白人的人权标准不能适用于黑人。
民主化之后,这种现象很快得到了改变,一方面索韦托的公共设施在民主化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善,索韦托不再是那么简陋,不管是黑人的住宅,还是各种公共设施,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在经济繁荣时,可以让流动工人大量进城卖苦力,一旦遇到萧条,就把他们视为城里多余的人,进而把他们赶回所谓的黑人家园,让他们靠狭小的部落份地生活,以此一次一次把危机的打击转嫁到他们的身上。
很多人认为南非之所以富裕是因为有金矿,其实南非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制造业推动的。布尔人就说这些人是英国人的走狗,是南非奸,是在帮助英国人干涉南非的内政。南非的黑人劳工即使在流动时期,虽然白人不希望他们在城里安家,但是他们实际上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力图在城里建立各种各样的社区。第三个特征,就是南非的白人主体布尔人比较需要国家的保护,因此他们的公营经济占的比重比较大,1980年公营部门占全国固定资产的58%,占产值的26%,出口占50%以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推动南非经济发展的并不是采矿业和农业,而是工业。南非的资本项目顺差也非常高,1965年是2.15亿美元,到了1982年发展到23.66亿美元,后来由于南非的社会矛盾发展,大量的外资开始撤出南非,1985年以后南非就成了一个资本流出的国家。
南非的英语白人之所以在种族问题上比较开明,是因为在当时的南非白人中,英语白人大部分人从事工商业,也就是当老板的比较多。南非宗教中也有这样的问题。
南非的流动工人和有序城市化由于流动劳工政策,造成了南非的一个现象——逢年过节有大批的黑人劳工要回家,在南非的黑人居住区索韦托,有一个据说是非洲最大的公共汽车站,每到圣诞节前后,有大量的劳工要返乡,会出现一个很热闹的景观。非国大领导了贫民窟黑人的反拆迁斗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